“见义勇为”不能僭越生命权
■ 观点交锋
昨天《新京报》刊发了一位律师对广州“见义勇为者误把经理当劫匪撞死”的评论,有些观点值得商榷。
广州市民蔡永杰,见到穿加油站工作服的人追赶一个挎包男子,以为发生了抢劫,便开车追赶“劫匪”,不慎将其撞死。其实,死者是加油站的经理,当时是在躲避精神病人的追赶。目前,蔡因为涉嫌“过失致人死亡”被批捕,其辩护律师提出“假想防卫”的辩护理由,认为蔡是由于主观上的认识错误,应当视为“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
昨天的那篇文章也倾向于认可这种观点,并认为有必要保护“见义勇为”的行为。
的确,最近发生了不少老人倒地没人扶,乃至孩子被车轧无人救等冷漠事件。但是当公共舆论激动时,法律应保持那份冷静、稳定,因为司法智慧凝结着人类上千年的智慧,是建立在无数正反案例之上的“公允标准”;特别是刑法,它守卫着社会最基本的秩序和安全,不宜“短期政策化”。
本案中的蔡先生是个乐于助人、嫉恶如仇的好人;但好公民还意味着守法、理性,在正义与风险之间做出应有的权衡。退一万步说,即便真是“劫匪”,如果只是在逃跑,没有其他威胁他人安全的行为,恐怕也不能直接开车去撞。之前有过很多判例:见义勇为者开车将小偷撞死、逼至河中不让其上岸导致溺亡,都受到了刑事追究。
“假想防卫”的辩护,只意味着蔡对自己行为有“认识错误”。从法理上说,那只能排斥故意犯罪的可能;但在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可能构成过失犯罪,也可能作为“意外事件”而不构成犯罪。但“意外事件”,必须具有严格的刑法意义上的“不可预见的原因”。本案中,蔡作为一个心智正常的成年人,应该意识到自己开车撞人可能的严重后果,能否算“不可预见”的“意外”,值得讨论。
弘扬正气、鼓励好人的“社会效应”固然需要,但生命权更为重要。好比街上有夫妻吵架,一方碰巧说“我是被你拐卖的!”如果有人见义勇为出来喝止,或者报警,当然不能责怪他;但倘若有人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开车撞倒一方,并且以“见义勇为”的理由不用负责,那就太可怕了。
□袁伊文(法律工作者)
- 相关报道:
好资讯
- 上一篇:民意能否驱散数据“灰霾”
- 下一篇:南海是未来中国的生命线
相关推荐
最近评论
滚动资讯
热点资讯
- 上海地铁10号线列车追尾 现场血
【新民网·独家报道】上海地铁运营信息,9月27日14时许,上海地铁10号线因设备故障,...
- 江苏选美冠军被强奸杀害 检方建
江苏选美冠军被强奸杀害 检方建议判死刑 高淳荷花仙子遇害案 法庭中央,两个被控抢劫...
- 撼!撼!撼!湖北武汉17中"教室
湖北武汉17中教室门图片曝光,现在的90后为何如此疯狂? 近日,网上惊曝不雅事件,并...
- 中国成功发射天宫一号 空间交会
中国“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起飞,将全新...
- 淘宝改革,此举为了谁?
淘宝商城改革 淘宝商城商铺 淘宝商城小卖家围攻大卖家事件追踪 近日,淘宝商城提高准...
- 全国保障房开工986万套 北京等15
住建部昨天(10日)公布了今年1至9月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进度。截至9月底,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