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冗余时代 @字符焕发出新的光彩
焕发一新的 @
早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 这个很奇特的字符,就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在 BBS 还只能用命令行的 telnet 的时候,联接个人身份与邮箱地址的 @ 是个非常新奇的东西。在 modem 吱吱的声音里接收完第一封邮件的体验,相信年龄大点的朋友应该还记忆犹新。
在万维网里代表这个有小小尾巴的 a 的是那个夹在尖括号里的 a : ,即锚标签,但 里常用的却不是 @ 而是超链接。
万维网的根基是超链接。
在静态的排版页面上加入可以被点击的链接,看似只是一个简单而灵机一动的改变,但是却极大的减轻了人在大脑中将各项文档进行逻辑联系的劳动,并且不但减轻了这脑力劳动,还附带减轻了重新在他处获得相关联文档的体力劳动。
无论是通过程序生成的链接,还是手工编制的链接,人在页面中加入链接都不是毫无意义的,都是出于建立某种知识或知识结构的目的。这些链接的结构里,就包含了非常宝贵的信息。有了大量的 html 页面,我们才需要有谷歌等搜索引擎,进一步降低我们在信息获得上的代价。
目前主流的互联网检索技术的根基,即按照链接引用的次数排列优先的算法,之所以是成功的,正是因为链接在每次引用的时候都沉淀了人的脑力劳动的结晶,从而使得本质上非智能的、机械式的算法能反映出巨大的知识内涵。
我们那看上去强大无比的谷歌的能力,实质是人们在构建知识时所付出的脑力劳动的总和。但是当信息量大到冗余的时候,只有有效的,特别是直接与人相关的信息,才是对人有用的。这个时候,@ 这个字符,又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在微博客的应用中,加一个 @ 字就能把提到的人唤出来,真正是扩展了 @ 的语义。
但是,@ 的这种新的功能,只是被封闭在了特定的社交应用中,并没有在所有的页面里标准的实现出来。这种封闭,可以说是社交网络与非社交网络的鸿沟的体现。
现在有很多种方法能部分的将社交网络与非社交属性的网站粘合起来,如本页面中的微博评论,如最近在国外开始流行起来的社交网络浏览器。但这些实现一来既不标准,二来其实只是向社交网络里提供外部的链接信息,而不是反过来在普通页面中自然地加入厂商无关的社交属性。
现在,html 页面正逐渐朝着语义的丰富化改进,倘若将“@某人”的语义写进 W3C 的标准中,可能是糅合社交网络及外部网络的一个不错的实现。这样,社交网络就能跟搜索引擎一样被预设成插件,当把鼠标移动到链接上的时候,浏览器就能直接根据预设的社交网络弹出被 @ 的人的所有信息。
各个社交网络运营商想必会喜欢这个提议,不过,联系到这几天沸沸扬扬的密码泄露事件,这种无缝的社交互联网,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原文链接:ifanr.com/65880)
好资讯
相关推荐
最近评论
热点资讯
- 杨致远将重回雅虎管理层
北京时间9月29日晚间消息,美国科技网站BusinessInsider周四报道,目前雅虎管理层状况...
- 上海三年内WiFi覆盖八成公共场所
上海花3年时间建“智慧城市”,个人未来或可申请百兆带宽。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近日在...
- 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突破5亿 普及率
新华网北京9月29日电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王晨29日在京介...
- 淘宝“万人大团购”活动遭投诉
数百名淘宝买家指“万人大团购”活动存误导消费者、虚假报价以及产品质量低劣问题,欲...
- 信息冗余时代 @字符焕发出新的光
信息冗余时代 @字符焕发出新的光彩...
- 2011年互联网热门趋势回顾二:无
2011年互联网热门趋势回顾二:无摩擦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