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对公车改革举措表失望 称宁肯限行不愿限量
九州时议
公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无论是民间还是学界呼声都越来越高。近日,发改委等17个部委共同制定了《“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称将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国政府机构公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并开展公务自行车试点。
《方案》的实施是否能起到规范公车配备管理并积极推进公车改革的作用呢?针对这一话题,南方日报昨日邀请了车改和反腐败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探讨。
本期嘉宾
叶青():“叶氏车改”倡导者、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反腐败问题专家
焦点1
释放彻底车改信号?
○现在的《方案》更多是一种倡导性的,号召节约使用公务资源,缓减交通压力
●车改提了很多年,但阻力很大,仅仅靠《方案》里的倡议远远不够
南方日报:此次17个部委共同制定的《方案》的出台是否释放彻底进行公车改革的信号?
叶青:去年公车改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现在17个部委共同制定了《方案》,这些都反映出政府对公车改革的决心。现在的《方案》更多是一种倡导性的,号召节约使用公务资源,缓减交通压力,不为节能减排增加负担。最终要推进公车改革,还需做到对公车监管到位,防止超标配车,防止公车私用和浪费等现象。
胡星斗:减少公车的使用量,提高公车的使用有效性、发放交通补贴,促使公共交通工具成为领导干部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这都是之前所提出的公车改革的基本方向。然而说《方案》是公车改革的信号还为时尚早。车改提了很多年,但阻力很大,仅仅靠《方案》里的倡议远远不够。在《方案》的基础上,我有一个建议,号召政府采购国产公车。俄罗斯和印度的官员都只坐国产车,发达国家更如此。而我们的很多公车都是合资或进口车,造成资金外流是一方面,也没有显示出对民族产业发展的支持。
焦点2
《方案》治标能否治本?
○按公车车牌尾数限行在大城市效果会比较好,对不堵车的地方就没有必要了
●公车限行实现每周少开一天算是一个进步,减少一点公车的使用,但如何监督就是个问题
南方日报:《方案》提出全国政府机构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倡导“135”出行方案,对这些具体措施您怎么评价?
叶青:在公车改革里,购车环节是最根本的。使用环保汽车和限行、提倡“135”是辅助性措施,只能治标,真正实施还有一定难度。按牌号尾数限行一天缺乏可监督性,而且监督成本甚至超过节约下来的资金。虽然交通拥堵和公车数量有一定关系,但城市堵车基本原因是公共交通体系不发达,按公车车牌尾数限行在大城市效果会比较好,对不堵车的地方就没有必要了。
胡星斗:从《方案》来看,公车限行实现每周少开一天算是一个进步,减少一点公车的使用。但如何监督就是个问题,比如限行一天,通过卫星定位这样的监督方式成本显然太高。深层次来说,公车的滥用实际上是一种腐败,因为公车比私车成本高很多。就购买车辆上来说,虽然我国有政府采购标准,但实际采购都会有超标的现象。而且一些地方和部门总是有各种借口和理由增加公车数量。此外,在使用公车时还存在油票报销,在车辆维修上弄虚作假的情况。
焦点3
公车改革怎么进行?
○一些试点城市的经验对中央的决策有帮助
●进行公车补贴尝试可以,但得防止其成为变相涨工资和福利的手段
南方日报:公车改革症结到底在哪里?
叶青:现在全球对于公车有三种制度:一个是“配给制”,我国实行的就是配给制。第二个是“社会化”,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的是社会化制度。要用车需找租车服务的公司预订,进行财政结算。第三种是“货币化”,按级别领取用车补贴。一些试点城市的经验对中央的决策也有帮助。现在提出的是社会化理念,但货币化是最节约资源的模式。我认为公车改革的方向是从“配给制”过渡到以“货币化”为主,“社会化”为辅的模式。
胡星斗:现在很多城市的交通拥堵和公车泛滥有关,比如说北京到底有多少公车就是个谜。我认为公车的最终治理还是要依靠阳光财政,细化预算,不能使用笼统的数据。目前我们的财政预算还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比如对公车这个领域的开支,就要经过人大严格审议表决通过,预算要精确到每一项,对执行情况也要有后续监督。进行公车补贴尝试可以,但得防止其成为变相涨工资和福利的手段,让一些人既有了补贴又能使用公车。在发达国家,对公车控制十分严格,我们的公车改革不妨从效仿别国好的经验开始。
公车改革不能满足于节能减排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何小手
17部委共同制定了节能减排方案,加快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对节能减排,公众对公车改革的呼声更高,节能减排是一个社会工程,有赖于公众的广泛参与,公车改革则是一个制度工程,“公车限行”对改革公车制度作用有限,公车改革不能满足于节能减排。
公车限行或引发新腐败
此次公车改革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公车限行政策,即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政策存在的漏洞,比如可能依靠多买车来避开限行政策,网友“上海_大修”即认为此举“有可能更大的促进公车消费”,因为“以前一辆车一个牌就够了,现在得买2辆车,2个牌,防止限行。”针对该政策的监督空白,网友“西流水1031”则认为需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必须在车身颜色或者车牌上做特殊标记,社会共同监督公车的各种使用。”该政策的减排效果同样是网友热议焦点,有网友对此提出质疑,“企鹅Kurt”就建议将限行公车用作校车来使用。
公车新政引发评论人士广泛关注。《京华时报》在题为《公车尾号限行能走多远》的评论文章中认为,遏制公车过度消费关键在于公开,作者建议:“将所有公车涂成特殊颜色,或者打上醒目的‘公车’字样,必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诸如公车私用等行为,以降低公车使用频率,实现节能减排。”而在题为《“公车限行”需辅之以“公车限购”》的评论文章中,作者认为该政策为“曲线”限制公车,能起到一定效果,但对政策可能产生后果也充满了隐忧,“假如‘公车限行’方案不能辅之以‘公车限购’这一制度前提,最终的结果,反而催生了公车数量再度暴涨。恐怕难免事与愿违。”
公车改革限行不如限量
近年来,民众对制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公车贴近民众生活,加上公车过度使用、公车私用现象日趋频繁,公车改革因此已经成为制度改革的热点。此次各部委联合推出公车新政,尽管受到舆论的纵深解读,但改革效果或许与公众期待相距甚远。按照方案,此次公车改革立足点在于节能减排,意在为全民节能减排行动提供示范,负责起草该部分方案的国管局强调公务车限行措施并非强制性要求。《华西都市报》在其社论中指出公车改革的弊端,认为“最好是出台完整的改革方案,直接切入改革主题,少用或不用碎片式的改革方式。”针对此次改革的弊端,作者则表示遗憾,因为政策“宁肯对公车限行,也不愿削减公车数量。”
“限行不如限量”引发网友的共鸣。公车改革与节能减排没有矛盾,相对而言,节能减排非政府所能主导,需要动员整个社会参与,而公车改革则目标明确,若有适当政策出台,加之监督到位,势必很快见效。公车改革需要切实行动。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杨春
好资讯
相关推荐
最近评论
滚动资讯
热点资讯
- 李双江之子李天一初中女朋友惊艳
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因打人事件被刑拘之后,网友“一世の唯美情殇”在贴吧爆出“李天一...
- 震撼!天上人间内部培训照曝光,
天上人间内部培训照曝光后,立马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她们“大尺度训练”你hold的住?...
- 铁道部拟购500辆普速车 将不断供
铁道部下发通知,要求旅客列车不得断供2元以下矿泉水、15元以下盒饭等供应,要求厕所...
- 师生同看《开学第一课》 减作业
每年9月1日的《开学第一课》都是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的必修课,和往年让学生回家和父母...
- 村民失窃报警被扣“和谐奖”奖金
北京顺义区村民赵先生8月份家中被盗后报警,村里扣除了他当月的“和谐奖”奖金。赵先...
- 我爸李双江,由李双江父子重读“
由李双江父子重读子不教,父之过 好资讯网 www.haozix.com 9月6日晚,在北京海淀区西...